锶-钕-铪地球化学

长半衰期的放射性同位素——特别是锶(Sr)、钕(Nd)、铪(Hf),已被广泛应用于固体地球和地球系统科学领域,用于研究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演化、沉积物的来源追踪、大陆风化机制、尘埃来源、流入海洋的热液,以及古今海洋环流模式的研究。这类元素的母体放射性同位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,与太阳系年龄相比,其衰变速度相对缓慢。

Strontium (Sr), Neodymium (Nd), Hafnium (Hf)

地球化学研究中常用的锶(Sr)、钕(Nd)、铪(Hf)和铅(Pb)同位素

锶有4种天然存在的同位素(88Sr, 87Sr, 86Sr, 84Sr), 丰度分别约为83%、7%、10%和<1%。锶-87是由87Rb衰变而来的,其半衰期为488亿年。在地质和环境调查中,通常会使用到87Sr/86Sr比值。在钐-钕(Sm-Nd)衰变链中, 147Sm衰变为放射性子元素 143Nd,半衰期为1060亿年。

锶-钕-铪同位素测试样品类型:岩浆岩、海洋沉积物、湖泊沉积物、矿物粉尘。
更多关于锶-钕-铪同位素测试样品类型和选择 的内容。

地球化学指纹和来源追踪

87Sr/86Sr 比值是铷浓度、地球化学来源和烃源岩年龄的函数。由于锶的质量大,该同位素比值不会因为岩石风化、水循环和食物链移动而发生变化。因此, 87Sr/86Sr比值可用于地球化学指纹识别、来源追踪、污染源预测、石油的迁移和混合研究。

Geochemical fingerprinting of dust

尘埃的地球化学指纹(Sharifi et al, 2018, EPSL))

地质学

在岩浆熔融演化的过程中,钐和钕出现了分化,由于 143Nd的增加,使得岩石生成特有的 143Nd/144<同位素指纹图谱,并随年龄和岩性的变化而变化。

176Lu到 176的放射性衰变,半衰期为359亿年,已被证明是一个追踪太阳系历史和地幔地壳演化的有效工具。Nd和Hf的同位素组成通常用εNd和εHf表示,分别表示测得的 143Nd/144Nd 和 176Hf/177Hf 的比值的比值与块状球粒陨石均匀储层(CHUR)的两个比值0.512638和0.282785除以10000后所得值的相对偏差。

更多有关 锶-钕-铪-铅系统学的内容 

尘埃来源和大气环流

锶-钕-铪同位素(Sr-Nd-Hf)在许多地质环境中都是固有的,因此被用来追踪沉积物和尘埃来源。根据这些同位素追踪尘埃的组成,就有可能确定物源的地质环境。

更多有关矿物粉尘的研究内容

参考文献

Sharifi, A., Murphy, L.N., Pourmand, A., Clement, A.C., Canuel, E.A., Beni, A.N., Lahijani, H.A., Delanghe, D. and Ahmady-Birgani, H., (2018). Early-Holocene greening of the Afro-Asian dust belt changed sources of mineral dust in West Asia.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, 481, pp.30-40. DOI: 10.1016/j.epsl.2017.10.001